11月14日,“青藏公路高温高含冰量多年冻土区地基稳定性研究”课题通过西藏自治区交通厅组织的验收委员会专家组验收。课题有关研究成果已在青藏公路第三次整治改建工程、青藏铁路建设中得到了实际应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青藏公路修建在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原腹地,由于大气含氧量少、气温低、紫外线强,多年冻土及季节性冻土区呈夏融冬冻的周期性变化,给公路的勘察设计、施工、营运及养护等带来了极大困难,一直是业界公认的公路建设技术难题。
面对这些困难,1973年,交通部成立青藏公路科研组,对多年冻土地区公路修筑的有关技术问题进行研究,至1999年开展了三次大规模、系统的科技攻关,取得了青藏公路多年冻土地区沥青路面修筑技术、黑色路面修筑技术、路基路面技术等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受到了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并已经大规模应用于青藏公路的历次改建、整治工程。为系统总结多年冻土地区公路修筑的技术成果,2002年,交通部将“多年冻土地区公路修筑成套技术研究”列入西部交通科技项目,目前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这些丰硕的成果,为青藏高原公路建设,为青藏公路的整治和改建,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填补了世界技术领域的空白。同时,也确立了我国在高原多年冻土研究方面的国际领先水平和地位。现在,对多年冻土研究的大量基础资料和成功技术,已成为青藏铁路建设的科学实践依据和理论技术借鉴。
此次验收通过的地基稳定性研究项目,是针对青藏公路第三次整治改建工程而进行的一项专题研究。在交通部组织下,由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组织技术力量进行技术攻关,系统分析了青藏公路沿线地温观测资料,认真研究了青藏公路高温高含冰量多年冻土区路基病害的发生机理,总结了冻土路基温度场的分布特征与温度场特征要素的变化规律,并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路基高度、边坡坡度、护道对路基下多年冻土地基热稳定性的影响,首次提出了路基临界高度随边界条件变化而变化的观点和以冻土强度为评价青藏公路冻土路基热稳定性的主要定量评价指标,并建立了路基合理高度表达式。课题还通过分析隔热层(EPS板、XPS板)路基、热棒路基、碎片石路基等试验工程降温保护冻土的原理,提出了相应的计算公式及参数,推荐了在高温高含冰量多年冻土区适宜的工程处理措施。
验收委员会专家一致认为,该课题研究成果对青藏高原高温高含冰量多年冻土区公路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对其他多年冻土区的工程建设具有借鉴作用。
据介绍,科研人员将对青藏公路高温高含冰量多年冻土区路基试验工程长期跟踪观测,并针对相关问题深入研究,以彻底解决冻土路基问题。另据了解,西部交通科技项目“多年冻土地区公路修筑成套技术研究”目前进展顺利,科研人员在青藏高原修筑了几公里的试验路,将继续进行更深入的研究。